隨著揹巾穿戴在全世界範圍内被越來越廣泛的接受,很多爸媽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大家談論的關於揹巾穿戴的好處,到底是不是真的 ? 揹巾穿戴是不是像世界上很多事物一樣,只是一時的潮流,還是有確實的好處呢 ? 我們采用揹巾穿戴這種照護寶寶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是一種對親子都有益的方式 ? 這些問題其實都很重要,下面我們就來總結一下科學研究證實過的方面,提供給爸媽作爲選擇的參考。
哭得少一點
最經典的實驗是 1986 年完成的,這個研究結果也構成了揹巾穿戴的理論基礎 [1]。1986 年,加拿大的一個小兒科研究團隊針對 99 對母嬰做了一個實驗,這 99 對母嬰被隨機分成了兩組,第一組的每位母親都得到了一個嬰兒揹巾,並且被要求每天都要用揹巾額外穿戴寶寶 3 個小時,而第二組的母親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她們只是按照自己往常的方式繼續照護寶寶。6 個星期以後,研究團隊對這兩組母嬰重新做了測試,發現第一組的嬰兒們比第二組的哭鬧程度要少 44%。
對這樣一種結果,一般研究人員的解釋都是趨向同一個方向的,即嬰兒與母親更多的緊密接觸,賦予了嬰兒更多的安全感,也讓母親對他的需求更敏感、反應更迅速,這就自然的減少了嬰兒的哭鬧。
2013 年的一份研究從神經發育學的角度解釋了這個問題的生物學基礎 [4] 。當嬰兒被媽媽抱起來走動的時候,大腦會產生一個連鎖反應,讓他停止哭泣、減少肢體躁動、降低心率,而這一連串的反應牽扯到了心血管、中央神經系統、運動神經組織。類似的反應在小鼠身上也存在,這說明很可能這是哺乳動物身上存在的一個普遍機理。這樣看來,父母穿戴寶寶,只是利用工具來完成我們的生物本能而已。
學得多一些
我們無法準確判斷一個數月大的嬰兒到底學習了多少事物,但有科學研究證實,被穿戴的嬰兒通常擁有更好的視覺與聽覺的清醒度 [3]。而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當一個嬰兒的感官系統處於警醒狀態時,他是能夠更好的吸收周圍世界的信息,也就是更好的學習。事實上,如果一個嬰兒哭鬧的時間變少,那他可以用來學習的時間自然就變多了。
促進親子紐帶的形成
1990 年,美國的一個研究團隊,通過發放嬰兒揹巾的方式促進媽媽與嬰兒之間的肢體接觸,並且比較實驗組 (有揹巾) 和對照組 (無揹巾) 的結果,發現利用揹巾的媽媽們和寶寶之間建立起更爲安全緊密的依附關係 [2]。這個研究是親子紐帶的當代研究先驅之一,此後有許多類似的研究結果證實了親子接觸對親子關係的促進作用,這也是爲什麽當代育兒理念越來越强調肢體接觸的原因之一。
幫助身心發育
有很多研究都證實,父母與嬰兒的肢體接觸是會促進嬰兒的身體發育及大腦發育的 [4]。來自父母的肢體上撫慰 (擁抱、撫摸、抱起來行走等等)越多,越會在嬰兒身上產生生物物理的反應,幫助嬰兒進行生理發育和行為發育,也會幫助嬰兒的大腦學習如何處理壓力及社交情感。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哺乳動物,在出生的時候大腦都是還沒有發育完全的,而大腦的持續發育,是需要後天環境的協助,這份協助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來自一個狀態清醒的母親的肢體撫慰。當然啦,不同種的動物所需要母親提供的肢體接觸程度和時間都是不一樣的。而恰好,揹巾穿戴提供了父母一個接觸嬰兒的方式,也因此穿戴嬰兒的父母也同樣在幫助嬰兒的身心發育。
增加獨立性及情感安全度
很多父母害怕過度的照護會寵壞孩子,但是按照依附理論及其思維下的研究結果來看,嬰兒期父母與寶寶的親密接觸是構築深厚親子紐帶的方式之一,而親子紐帶越深厚,寶寶的心理安全感越大,這反而會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加容易脫離母體,更早獨立 [8]。類似的,揹巾穿戴在孩子發育早期也提供了親子依附的條件,那麽,擔心孩子日後會變得很黏人的顧慮就沒有科學基礎了。
袋鼠照護:有效幫助早產兒和病兒的身體發育
有的時候,在普通人群中進行某種研究,很難看到結果,因爲干擾因素太多,導致重要的東西都被噪音淹沒了。但是,如果研究人群選在特定人群中,可以排除干擾因素,反而能看到什麽東西是重要的。這樣的研究結果雖然不能簡單粗暴的推廣到普通人群去,卻能夠為普通人群帶來借鑒與參考。在揹巾穿戴的研究方面也有類似的情形。
對於早產兒和發育遲緩的病兒,醫生往往會要求袋鼠療法,也就是讓媽媽每天都把嬰兒肌膚相貼的帶在身上幾個小時,就好像袋鼠那樣。大量的研究結果證實,袋鼠療法可以有效的幫助早產兒和病兒的身體發育,特別是在呼吸系統的成熟、大腦的增長、身體疼痛的減輕等方面有顯著效果 [6, 7]。這種袋鼠療法相當於最嚴格的揹巾穿戴,它所展現的療愈效果,也鼓舞了家有健康寶寶的父母採用揹巾穿戴的生活方式。
學習協調自己的肌肉與平衡感
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注重姿勢對嬰兒發育的影響 [9]。過去幾十年很流行的嬰兒推車、嬰兒座椅等等,是讓嬰兒長時間的躺在一個硬的平面上,受到的刺激少、肢體移動受限、還有扁頭綜合症、甚至大腦發育遲緩的隱患。所以小兒科醫生多推薦父母給嬰兒換換姿勢,比如每天至少三十分鐘的俯臥時間,讓寶寶練習抬頭。揹巾穿戴也是一種不同的姿勢,垂直的姿勢讓寶寶可以有更廣的視野,而隨著父母的移動,他還可以學習協調自己的肌肉與平衡感。
上面列出來的,都是近年來的科學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結合父母在穿戴嬰兒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生活點滴及與寶寶的互動,相信爸媽們可以做出最讓自己放心的選擇。
參考文獻:
Hunziker UA, Garr RG. Increased carrying reduces infant cry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ediatrics (1986), 77:641-648
Anisfeld, Elizabeth, et al. Does infant carrying promote attachmen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physical cont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ttachment. Child development (1990), 61.5: 1617-1627.
Sears, William, and Martha Sears. The attachment parenting book: A commonsense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nurturing your baby. Little, Brown, 2001.
C.S. Carter, A. et al., Attachment and Bonding: A New Synthesi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5)
Esposito, G., et al. Infant Calming Responses during Maternal Carrying in Humans and Mice. Current Biology (2013), 23(9): p739–745.
Fedman, R. et al., Maternal-Preterm Skin-to-Skin Contact Enhances Child Physiologic Organiza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Across the First 10 Years of Life.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4), 75 (1): 56–64
Boundy, Ellen O., et al. “Kangaroo mother care and neonatal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s (2015): peds-2015.
Ainsworth, Mary D. Salter, et al.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Psychology Press, 2015.
Leung, Amy YF, et al. Clinical assessment of head orientation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ositional plagiocephaly in healthy term infants—A prospective study.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96 (2016): 31-38.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