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巾揹法越多越好?先懂揹法!
top of page

揹巾揹法越多越好?先懂揹法!

有些揹巾產品功能強調多達 6 種甚至 10 種不同揹法,如果你有質疑過,真的需要那麼多種,那些招式真的有意義嗎? 除了一條 編織無彈性長布揹巾 能多達 7 種以上揹法,一般揹巾、揹帶基本上只有 3~5 種揹法,其實你也只需要這麼多。 不同揹巾品牌會有不一樣揹法的命名,有些甚至會把同樣揹法但有些微階段差異的調整方法拆成不同揹法,看似揹法功能很多很超值,其實大多大同小異,而且可能混淆了使用者,讓人覺得好複雜。了解各種揹法及其目的後,你才能夠更自然且直覺地以 照顧孩子發展需求及育兒生活需求 來調整揹巾設定及揹法。 前揹面內 這個揹法是最常見從新生兒開始適用的揹法,也最容易被品牌的敘述複雜化、規格化。嬰兒期發展有幾個重要的里程碑,其中以 4 個月 (頸椎發展 - 脖子硬)、及 6 個月 (腰椎發展 - 會自己坐) 最為顯著,在不同嬰兒期階段使用揹巾需要注意到不同支撐的注意事項,但其實揹法是相同的。嬰兒揹巾通常設計給 0~3歲使用,但 4 個月以下的體型太小,為了確保頸部支撐、避免雙腿過度撐開及確保身軀、大腿及屁股的支撐,會有特定設計來配合嬰兒體型。當嬰兒頸 椎有力後 4 個月左右的體型,就可以停用新生兒特定的設計。而當當小孩體型夠大、頸椎、腰椎都夠力氣支撐自己後 (這個時期小孩也喜歡轉動身體看世界),那麼就可以自然的讓孩子的手臂放在揹巾外面,注意到揹巾布料能支撐到腋下就能維持足夠的穩定度。 前揹面外 面外揹是國內很流行的揹法,但要能維持寶寶的人體工學姿勢 (膝蓋高於屁股)並不容易,常見到的情況是座位空間不足或因雙腿支撐不夠而造成雙腿下垂,無法維持 M 字腿。此外,嬰兒期必須避免過度刺激,嬰兒面朝外的時候無法自行關閉眼前的訊息 (不像面內時能趴在大人胸前休息) 尤其在街邊或人來人往的場所非常超過嬰兒可接受的刺激,造成需求與安撫的惡性循環。因此,如果孩子開始喜歡看看世界,我們比較建議可以採用讓孩子有自主選擇休息的側揹或後揹。 側揹 因體型搭配或習慣問題,有時正前揹會不容易調整或是不舒適,這時可以稍微將寶寶往側邊移動找到最舒適點是個好方法,這個揹法通常以雙環單肩揹巾較容易達到。當寶寶能自主坐著的時候 (大約 6 個月左右),就可以將孩子轉到腰側骨盆上,側腰揹法可以讓小孩看到更多,上半身也可以更自由轉向,是 6 個月左右發展階段所需要的。使用單肩揹巾可以快速操作; 可交叉揹法的雙肩插扣揹帶通常也能這樣操作。 搖籃揹 搖籃揹法意旨利用揹巾取代利用彎曲著的單手臂抱著嬰兒,通常以單肩膀受力的揹巾操作。國際規範現在要求搖籃揹時嬰兒頭部應靠近媽媽的胸口且頭高過屁股,並且臉部朝上沒有遮蔽。通常使用單肩揹巾時,頭部會在大人受力肩膀的方向。體型比較大的嬰兒如果空間不夠,也可以坐高一些,呈現半坐的姿勢。 哺乳揹法 國人熟悉使用雙環單肩揹巾的搖籃揹法其實應該算是橫躺揹法,這個揹法我們稱之為反搖籃揹法 (嬰兒頭部在大人受力肩膀的反方向)。考量呼吸的安全,接近橫躺的姿勢並不適合長時間揹上身,較適合當作短時間哺乳時定點專注小孩狀況下使用,哺乳後就該恢復其他揹法。平時若揹得太低、太鬆,導致你看不到寶寶的狀況、寶寶身體逐漸越來越彎曲就會有呼吸被阻礙的風險。 後揹 後揹通常會限制於揹起來的高度及包覆穩定度,一般插扣揹帶揹起來比較低,通常 6~8個月開始較適合;編織長布及烏龜揹巾則是四個月左右即可嘗試。 雙揹 什麼!?一次揹兩個?聽起來或許瘋狂,但確實有這樣需求的家庭。一次揹雙胞胎可以使用編織長布或彈性長布;揹大小寶也可以使用一條加長的編織長布或兩條合適的揹巾一前一後搭配使用。 雖說大部分的家庭可能只會用到 5 種以內的揹法,但只要你喜歡,各種揹法尤其搭配無彈性長布揹巾的不同綁法運用,可能性還有非常多!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搞得這麼忙?其實,揹小孩的過程也可以很療癒 😀,邊揹邊跟孩子說話遊戲是個非常好的親子親密互動 ❤️ 有空就多多研究揹法,把孩子背起來走走吧! Happy Babywearing :)

揹巾揹法越多越好?先懂揹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