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1950 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 (Harry Harlow) 在猴子身上證實了幼年期沒能得到母親經常性肌膚撫慰的猴子會在長大後表現出很瘋狂的行為之後 [1] ,大量的研究都發現了人類也有同樣需求,即嬰幼兒需要父母 (或其主要照護者) 給予足夠的身體接觸式的撫慰照護,這對孩子的情感發育、認知能力、學習能力、行為模式都有深刻的影響。由於現實條件所限,一般父母親很難長時間的把寶寶抱在懷裡,所以人類社會在很久以前就發展出來了揹巾,利用揹巾把孩子穿戴在身上,既不影響父母的行動,又能同時給予寶寶親密接觸。這種傳統的育兒方式,在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曾經被大範圍的拋棄了,但近年來又重新受到了重視,這背後正是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它們證實了來自父母的身體接觸對於嬰幼兒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揹小孩的好處,科學研究告訴你)。早期的研究大多集中於嬰幼兒行為、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發育,而近年來科學家們逐漸找到了導致這些表面現象的深層原因,那就是 DNA。
最早的啟發來自小鼠的研究。囓齒類動物,如小鼠,也是哺乳動物,和猴子、人一樣,幼鼠需要媽媽的親密照護,只是方式不同,牠們依靠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舔舐。科學家早就知道,被舔得少的幼鼠,長大後會膽小、焦慮、易緊張,而近期的研究發現,在分子水平上,母鼠舔不舔牠的寶寶,會影響幼鼠的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 (HPA) 的反應度 [2]。這個 HPA 軸也存在於人體中,它控制神經內分泌,協調身體許多應激反應,對我們十分重要。在小鼠實驗中,如果母鼠舔得少,幼鼠的 HPA 反應度就會增強,換言之,當牠遇到壓力時,就比較狂暴。那麼母鼠的舔舐是如何改變這個 HPA 的反應呢 ? 通過改變幼鼠大腦細胞中的一些基因表達水平 [3]。
無論是動物還是人,基因繼承自父母,受精卵形成之後一般就不會再變化了。但是基因只有被表達之後,也就是蛋白質按照基因編碼被细胞造出来之後,這些蛋白質才會在每個人體内發揮作用。而基因的表達方式 – 什麼時候表達、表達多少 – 是受到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多種多樣,而對於嬰兒/幼鼠來說,父母/母鼠就是最大的環境因素。比如在小鼠身上,母鼠舔幼鼠舔得多、常拱起背讓幼鼠貼在身下,幼鼠大腦海馬體 (感情與記憶中心) 的一些 DNA 的甲基化 (組成基因的 DNA 需要被掛上一些叫做甲基的分子才能使基因正常表達) 就會改變 [4]。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人體上。加拿大的一個研究團隊追踪了 94 名嬰兒超過 4 年的時間,發現在這些嬰兒四歲半的時候,那些得到父母很多接觸式撫慰照護的小孩,比起那些很少的,其 DNA 甲基化程度不一樣。如果說一個健康發育 (包括身體、心理、情感、學習、行為等各方面) 四歲半的小孩有一個四歲半的DNA 甲基化程度,那麼那些只得到少少來自父母接觸式撫慰照護的小孩,其DNA 甲基化程度是不足四歲半的。換言之,父母給予的接觸式撫慰照護越少,孩子在 DNA 甲基化發育方面就越滯後 [5]。
雖說這些 DNA 甲基化的差異到底具體影響了哪些基因的表達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但這一路以來的科學發現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即嬰幼兒需要得到父母大量的身體接觸式的撫慰照護,才能全方位的健康發育、茁壯成長。
參考資料:
1. https://www.psychologynoteshq.com/psychological-studies-harlows-monkey/
2. Ardiel EL, Rankin CH. The importance of touch in development. Paediatric Child Health. 2010;15(3):153-6.
3. Liu D, Diorio J, Tannenbaum B, et al. Maternal care, hippocampal glucocorticoid receptors,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responses to stress. Science. 1997;277:1659–62.
4. Weaver IC, Cervoni N, Champagne FA, et al. Epigenetic programming by maternal behavior. Nature Neuroscience. 2004;7:847–54.
5. https://www.med.ubc.ca/holding-infants-or-not-can-leave-traces-on-their-genes/
Comments